精品红木家居,细赏技艺精湛之美

红木家具2015-08-20 17:10:17

工具的进步让现代红木家具雕刻更为细腻。

  红木家具之美,除了优质硬木带来的材质为基础,古典家具技艺的精巧——艺术的设计与完美的手工相结合,成为红木家具的灵魂。在当今红木家具的工艺方面,除了使用工具的变化和进步所带来的便利和效率,不夸张地说,对于古典红木家具设计的继承、对工艺精髓的掌握,红木家具才能在时代变迁中不失神韵、风采依然。那些具有灵魂的技艺,依靠工匠的口口相传继承下来,成为红木家具的经典符号,彰显着传统家具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在继承和创新中更显华彩。


“线”和“面”千变万化的组合,形成了每件家具独特的气质。

椅子的显眼位置常使用纹理清晰的美材。

榫卯被称为古典家具的灵魂,有天衣无缝之妙。

现代红木家具的榫卯完全继承了古典家具榫卯制作的工艺。

“三分雕工,七分磨工”,家具的线、面需要通过打磨来最终定型,而雕刻的神韵更是要靠打磨来体现。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选料和线脚

  不露声色 暗含匠心

  作为中国古典家具的顶峰时期代表作,明式家具的特点明显:线脚简练、简单又不失装饰意味,做到这一特点,重点来自选料的精准和线脚的变幻运用。硬木一般都有纹理,历来都以纹理清晰华美者为美,因此工匠在选料时,总是将花纹好看的美材用在家具的显著部位,例如椅子的背靠板、罗汉床围子正中间、桌案面心等。这种不借人力的自然纹饰,成为家具最好的装饰。

  在选料时,并非简单选取最美花纹使用即可,什么位置使用什么花纹,也有一定讲究。据明清家具专家王世襄在《明式家具研究》中考证,官帽椅、扶手椅的背靠板,常常呈“流湍回旋”的图案,床围板往往呈现“风起云涌”之势,有的家具甚至整个看面都有纹理,而且均匀自然。还有一种使用美材的方法,就是用厚板剖成两半,用在对等的位置,例如圆角柜的柜门、对称面心的桌案等,“不仅有花纹美,还有对称美,在无规律中又有规律,二者的统一,显得格外隽永耐看。”此外,不同木材有意识地配合使用,也是一种选材的方法。例如树木因为生瘿结节使木质有细密旋转的纹理,由此而生的“瘿木”成为难得的材料,多用在显眼的位置。王世襄先生提到:“实例曾见用铁力木造腿子、枨子及门边,用黄花梨造门心的圆角柜,也有用黄花梨造腿子、枨子,而用楠木瘿子分段造门心。”

  此外,古典家具的线脚,也是其造型的一大特色。线脚,即家具上的“面”和“线”,常用在边抹、枨子、腿足等部位,通过线的高低而形成的阳线和阴线、面的高低而形成的凸面和凹面,形成线和面千变万化的组合。观察线脚最直观的形式就是看家具中部件截断面边缘线的造型线式,例如家具的腿足有圆足、方足、扁圆足、扁方足之分,如桌面、几面、椅子坐面等边抹的线脚,以各种“冰盘沿”的形式反映出各种不同的个性特征来,有的平和,有的锐利,有的宽厚,有的精巧,有的肥美……形成家具不同的气质。

  看如今

  选料更显企业诚信

  在当今红木家具制作过程中,遵循美观、对称是选料原则之一,此外,选料还是决定家具品质的基础。据名佳红木董事长张正基介绍,名佳红木在选料上要遵循家具的外表和承重等主体部位不能使用边材;板料、框料的厚度、大小要遵循规范;主体部位的木材及其纹理、走向要一致、对称、协调。

  红木家具的线脚在现代家具生产中仍然存在,这些细节上的差别,也成为判别厂家是否专业的标准。张正基介绍,目前消费者尤其是北京地区的消费者,对于家具的线脚十分了解,一件家具线脚的好坏与否,也成为辨别内行和外行的关键。他解释说:“以椅子为例,高器型的椅子有几处玄妙之处,例如椅子的背靠板从上至下并非宽度一致,而是做到上端略窄下端稍宽,这样才符合透视学原理。”

  榫卯

  家具骨子里的“明争暗斗”

  选完料、部件线脚雕刻完毕,需要将各部位部件利用榫卯结构,按照设计结构结合起来。传统家具结构颇有特点:以立木为支柱,横木作连接材,吸取了大木构架和壸门台座的式样和手法。跟房屋、壸座一样,家具的平面、纵和横的断面,除个别变体外,都作四方形。四方形的结构是可变的、不稳定的,但是由于传统家具使用了“攒边装板”,各种各样的枨子、牙条、牙头、角牙、短柱及拖泥等,加强了结点的刚度,迫使角度不变,将支架固定起来,消除了结构不稳定的缺憾,同时还能将重量负荷,均匀又合理地传递到腿足上。

  而各部件能够有机地成功连接在一起,就是取决于榫卯的功劳。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榫卯之间完全不用钉子,用鱼鳔胶黏合也是辅佐手段,凭借榫卯就可以做到连接合理、面面俱到、严丝合缝,有天衣无缝之妙。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中将家具接合分为四类:基本接合、腿足与上部构件的接合、腿足与下部构件的接合、另加的榫销,由此衍生出多种榫卯造法。其造法繁复多样,王世襄曾经提到:“鲁班馆的老匠师如石惠、李建元、祖连朋等都曾谈到,即使从事家具修理已几十年,仍偶然会发现某一榫卯或它的某一局部造法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可以说,榫卯结构是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灵魂。整套家具不使用一根铁钉,却能使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人类轻工制造史上堪称奇迹。家具榫卯工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出现了上百种结构,现在常见的、仍经常使用的有格肩榫、插肩榫、楔钉榫、夹头榫、抱肩榫、粽角榫、攒边格角榫等等。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宝光曾定义传统家具为“以榫卯结构为核心”,换言之,如果家具放弃了榫卯,尽管材料是红木,就不再是中国传统家具,而进入“现代家具”的系列。

  榫卯结构除了支撑起家具整体结构,也是重要的装饰手法,重点体现在“攒接”和“斗簇”上。所谓“攒接”,就是借用榫卯将短材衔接在一起,组成各种几何图案;“斗簇”指用锼镂的花片,仗栽销把它们斗拢成图案花纹;或用较大木片锼出团聚的花纹,而其效果仍似斗簇。家具上装饰性很强的透空图案,有的是纯用攒接方法做成的,如十字连方或扯不断等;有的是纯用斗簇方法做成的,如四簇云纹;有的则兼用二法。

  看如今

  榫卯和结构是创新的底线

  在北京元亨利古典硬木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波看来,目前,古典红木家具创新之势颇多,而“结构”和“榫卯”是古典家具创新的“底线”。他解释说:“不采用传统的榫卯结构,而用铁钉、金属构件等进行连接,首先严重缩短家具的寿命,影响家具的传承。另外,现在很多‘新潮’设计师不懂框架结构,设计出来的家具耐受力也差。以前人们做一件东西,要翻来覆去研究几年,从人体学、力学方面进行严格考量。如果对框架结构不重视的‘创新’家具,就不好说了。中式家具的底线,就是榫卯和框架结构,这两点切不可丢。”

  雕刻、打磨

  成型后的“表面功夫”

  当一件家具组装完毕,其表面的装饰等“表面功夫”也不容忽视,这其中包括雕刻、镶嵌、打磨、上漆或上蜡等。在这其中,雕刻在装饰手法中占首要地位,因为家具绝大多数纹样是靠雕刻造出来的,就是攒斗、镶嵌也需要施加雕刻才能完成。按照技法,雕刻可以分为阴刻、浮雕、透雕、浮雕透雕结合、圆雕等,按照题材,有卷草、莲纹、云纹、灵芝、龙纹、螭纹、花鸟、走兽、山水、人物、吉祥文字图案、宗教图案等。

  镶嵌包括“包镶”和“填嵌”。包镶是指用小片木片或其他材料拼成图案,作为家具的贴面,王世襄先生考证,苏州西园的大画案,远望不见任何装饰,就近看,表面全作冰绽纹,原来使用黄花梨小片拼出来的,故名为“千拼台”,实际片数,有人统计为2930片;填嵌是将家具表面依照嵌件样挖槽剔沟,再把嵌件填入黏着,仗纹样和木地的差异构成装饰画面。填嵌由于嵌件物质不同,表面又有磨光、阴刻、突起等做法,常见的做法有嵌木、嵌瓷、嵌螺钿、嵌玳瑁、嵌骨、嵌牙等。

  除却这些物质上的装饰,在组装完毕后,红木家具的表面还要经过精心再装饰——打磨、上漆或上蜡。在传统的家具制作流程中,整个家具试装完成后都要拆散再对各部件逐一打磨,每个部件要四面见光。打磨工具为刮刀、耪刨、马牙锉、锉草、麻绒。家具的打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旧时曾有俗语称“三分雕工,七分磨工”。这是因为家具的线、面需要通过打磨来最终定型,而雕刻的神韵更是要靠打磨来完美体现。精细打磨过的家具,不仅光滑圆润如婴儿肌肤,雕刻生动活灵活现,而且透亮无比,将木材自然的纹理、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漆和烫蜡,作为红木家具或者部分硬木家具表面处理的最后一道工序,紧接打磨工序之后,可以对家具起到保护和装饰的作用。无论是上漆还是烫蜡,在经过打磨的家具送到漆工或者蜡工手里后,都要经过工人的再次打磨,保证无工具痕迹,无油污、胶迹,清除研磨木粉,利于蜡液向木材组织内渗入,防止木纹变黑而形成污秽涂饰。如果家具有戗茬等瑕疵,都将在涂装后暴露无遗,而且烫蜡也是对木性含水率的最后一次烘干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