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黄土、关注大地,他是土地命运的描绘者;浪漫创作、心系现实,他是当代油画艺术中的思想家。
他就是著名油画家、河南美术馆副馆长——于会见。
采访人物:
油画家、河南省美术馆副馆长 于会见
油画家 曹新林
河南省美术馆馆长 化建国
石佛艺术公社社长 黄国瑞
河南省美术馆馆长 化建国:会见的油画其实有点表现性,不是我画好看的画让大家看,他是要提出对社会的一些问题,这才是艺术家的责任。
油画家 曹新林:就感觉已经不是普通的自然景色了,而是一个梦幻的,超现实的一种境界。他的起点也好,他的平台也好也都在全国的一个高度上边。
石佛艺术公社社长 黄国瑞:他有很大的突破,他不是简单的,就是描摹一个对象,而是把这一个对象给它升华,然后又加上自己了一些比较现代的理念,他在这方面的造诣,是一般人是达不到的。
解说:于会见,1962年生于河南偃师,年少的他深受家乡文化浸染。
油画家 于会见:我老家偃师,它原来它文化底蕴还是非常丰厚。应该说五六十年代,一直到七十年代它文化馆都有办美术班。1975年它那一期美术班,我当时也就十二岁,那个时候就是就喜欢绘画。
解说:年轻的于会见学画同时善于思考,1983年,怀揣成为艺术家的理想,他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
油画家 于会见:后来到十六岁以后,我有个老师啊,他就告诉我他就说,学画画得多读书,他每次都给我拿很多书,现在还记得第一本看的是,他给我拿的叫司汤达写的《巴马修道院》。读很多世界著名的小说,读的越多,肯定是想法也越多。考学这个目标,我定的还是比较高的我觉得。定的高的原因,就想当艺术家。当年1983年那年,其实不光考上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当时那个年代呢这个,文化的传播也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你要学习看展览,你只有去北京,其他地方很少有展览,所以说当时就想了一下,还是要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因为它在北京,你可以天天看展览。
解说:善学思辨,在四年大学时光中,于会见不断积累学识、思考创作,开启了开放而独立的艺术思想。
油画家 于会见:当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有一个特艺系装饰绘画专业。就是现在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是它的前身。除了基本的基础课以外,比如说做了各种各样的马赛克、壁画、陶瓷壁画、挂毯、铝板腐蚀、蜡染、漆画等等。那么这种实验性很多以后,体会的艺术语言,或者艺术形式会更多一些。对我来说今后的创作影响是特别大的。
解说:以大地作画、与现实融合。毕业后于会见辗转到中州大学任教,二十多年来,他关注大地,以深沉的情感思索人和土地命运,作品立场鲜明、风格独特,在当代油画艺术中独树一帜。
油画家 于会见:最近二十年我比较关注,因为我们这一代人从改革开放,高中毕业一直到今天,我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的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甚至我们可以说向科技文明过渡,应该说是飞速的。在这个过程中间呢,我们肯定是今天。我关注这块大地的变迁,也关注这块大地的变化。尤其是我们在这个变化过程中间对人的影响。《为大地输液》、《英雄诞生》、《家乡》有几幅大的作品,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都是每个阶段自己这个沉淀的结果。每个阶段沉淀的结果。
河南省美术馆馆长 化建国:他很敏感,我认为艺术家都应该敏感。从他的作品中有意和无意地都反应出来,而且色调又那么凝重。给我们的感觉有的是不舒服和震撼,和使我们能思考我们这个社会怎么样。其实这就是作品给一个欣赏者的不断地联想和自醒。
油画家 曹新林:不是在那画风景,他是在画自己的一个认识。自己一个对于社会进步的一种思考,任何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是从精神上面来找。
石佛艺术公社社长 黄国瑞:心灵感受的一种宣泄,一种表达。我觉得这是他的作品的一个核心问题。豫西那种汉子那种感觉,可是他的作品和他的人结合的也很紧密,才能产生这种有冲击力的作品。
解说:2012年,于会见的“大地”系列油画作品接连在国内三家高端美术展馆展出,丰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体现,震撼了整个油画界。但于会见却认为,生于祖国厚土之上,他的艺术探索之路还有很长。
油画家 于会见:画画怎么好看,能卖我就画什么画,那距艺术距离都太远了。真正的艺术家我觉得还是要坚守自己。我今后可能更多的还是要关注,关注我们的这块大地的变迁,关注我们的大地所给我们带来的生命体验,带来的情感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