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古代家具的造型和陈设方法

陈设艺术2016-04-20 15:29:01

古代席地而坐没有椅子凳子,椅本是木名,不是器物的名称。五代时椅子的制作逐渐发展起来,除了携带轻便的交椅外,又有室内应用的椅子。


640.webp.jpg

> 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古代席地而坐没有椅子凳子,椅本是木名,不是器物的名称。诗经有“其桐其椅”,“椅”即“梓”,是楸木的别名。在没有椅子的时期,床和榻是卧具也是坐具,春秋左传、周礼、尔雅等书都有床榻的记载。《释名》释床帐说“人所坐卧曰床”,又说“小者独坐,主人无二独所坐也”,汉魏南北朝以来史书上有很多“坐床上”“踞床上”的描写。


五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有椅子和绣墩。宋陶谷《清异录》说:“胡床施转关以交足,穿绠绦以容座,转缩须臾,座不数斤。相传明皇行幸频多,从臣或待诏野顿,扈驾登山不能跤立,欲息则无从寄身,遂创意为此,当时称遥逍座。”从这段记载里虽不能明确看出是带靠背的椅子,但这种可以折叠的坐具,可能就是“交椅”的前身。


五代时椅子的制作逐渐发展起来,除了携带轻便的交椅外,又有室内应用的椅子。到了宋朝,椅子这个名词,已很普遍,如《挥麈三录》载:“绍兴初,梁仲谟汝嘉尹临安,五鼓往待漏院,从官皆在焉。有据胡床而假寐者,旁观笑之。又一人云:近见一交椅样甚佳,颇便于此。仲谟请之,其说云:用木为荷叶,且以一柄插于靠背之后,可以仰首……今达宦者皆用,盖始于此。”从这个材料可以看出,原来的交椅到这个时候已有更为舒适的设备。


《宋史》《东京梦华录》《东巡记》等史料中,椅子名称很多。有金交椅、银交椅、白木御椅子、檀香椅子、竹椅子、黄罗珠蹙椅子、朱髹金饰的椅子等等,说明椅子制作有相当的发展,但当时仅限于上层社会中,范围还不很普遍。据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徐敦立言,往时士大夫家妇女坐椅子杌子则人皆讥笑其无法度。梳洗床、火炉床,家家有之,今犹有高镜台,盖施床则与人面适平也。”则南宋前期,椅子杌子在士大夫家中还可能只限于厅堂里会客等类用途。至于妇女因居内室还是习惯坐床。梳洗床、火炉床大概相当于专用的椅子,而形体较大,位置比较固定。


凳子,《释名》释床帐载“榻登施大床之前,小榻之上,所以登床也”。没有“凳”字只有“登”。在古代主要是上床的登具,相当后来的脚踏,但也可作坐具。《韩熙载夜宴图》中,除了床和椅之外尚有“绣墩”,它的形成,估计也和椅子差不多时期。杌,见《通鉴长编》和《宋史》“丁谓罢相,入对承明殿,赐坐,左右欲设墩,谓顾曰复平章事乃更以杌子进”。


640.webp (1).jpg

左> 杌子                                                  

右> 清式红酸枝雕西番莲绣墩


根据以上材料,可以看出这几种坐具都是唐代才渐渐发展成熟的。椅子是由床分化出来的,从《释名》所谓小者一人独坐的小床逐渐形成更小、更轻便的椅子。凳、杌、墩,都是没有靠背的坐具,按现在习惯,可以统称作凳子,凳原来设在床前,需随床形,所以应是长方形,和现在的板凳相似。兀字《说文》的解释是“高而上平”,杌字《玉篇》的解释是“木无枝也”,《集韵》的解释是“木短出貌”,可以推测杌原是一段短而无枝的光木头,随便当作一个非正式的坐具,后来逐渐予以加工,成为杌子。现在在我们语言中,还有把方凳或圆凳叫作杌凳的习惯,而长条形的板凳则无杌凳之称,杌和凳的原来区别就在这里。椅子是最正庄的坐具,其次是杌、墩。至于凳的名词出现较后于杌和墩,大约在明代才普遍应用,并成为无靠背坐具的总称。


以上是唐宋以来有关椅凳的简单情况,到了明清两代椅子凳子的使用,从文献材料和版画、绘画中,可以看出在上中阶层人们的家庭里已相当普遍,至于广大劳动人民,主要还是以卧具兼坐具,北方坐炕,南方坐床,过去农民家里有椅子的仍然不多。明清两代的椅凳,在博物馆和私人家中有很丰富的实物,下面只就故宫博物院所藏,分类介绍如下。


一椅子

640.webp (2).jpg

> 乾清宫的玉座


1.还保存着床的特点,体积重大,固定在室内中心,或其他主要位置,是最庄重的坐具。这种椅子有木质髹金漆,或朱漆金饰,或硬木精制,为皇帝后妃所专用,当时称为宝座或御座。归纳起来有五种:


(1)五屏风式背,通体髹金罩漆,两旁抉手,四卷足,足下有底座,通体雕云龙,靠背和扶手的顶端平悬龙首。


(2)圈椅式背,四圆柱上承三龙作弧形,正面高两扶手渐低,正面两柱各蟠一龙,背板平雕阳文云龙,座面与底座相连,是一个宽约五尺深约二尺余的须弥座,无足,通高约四尺。故宫所藏只有一把,从髹漆制作、雕刻的刀法和龙的造型等方面来看,是明嘉靖时的。在1900年帝国主义侵略军拍摄的照片中,可以看出这把椅子原是太和殿宝座台上的宝座。椅子两柱的蟠龙,特别是组成背圈的三条龙,龙的姿势要完全按照背圈的形式来雕刻,在这种不利的条件下,能显出蜿蜒拏空之势,作者的手法是很惊人的,整个椅背造型简洁,下面采用须弥座而不用四足,更给人以坚实厚重的感觉。在龙椅中是一个新格,可惜已经残破。


(3)云龙圆背椅,通体髹金罩漆,突雕云龙幡绕在椅背和扶手上,尺寸略小于圈椅式背,如乾清宫的玉座(图4),就是这个形式。以上三种椅子都设在大殿正中,后有髹金屏风,是皇帝举行最隆重的典礼时所用。


(4)三屏风式背,髹朱饰金,突雕龙凤纹,四足下有底座;也有通体云凤纹的,设在后居的正殿明间。以上四种椅子必陈设在朱油贴金彩画的室内,才能协调。


(5)紫檀、乌未、黄花梨、楠木、红木等硬木所制和黑漆描金彩画、雕漆、填漆、戗金及饰牙角竹木宝石等作法的大椅。这种椅子当中有一部分有龙或凤的装饰,但大部分是其他图案,形式或繁或简,确有不少新鲜活泼的题材,充分表现出质地美、造型美、舒适耐用的优点(椅上都有特制的坐褥靠垫隐枕)。这种椅子有的和屏风宫扇一起设在屋宇明间的正中,作为便殿宝座的形式,或设在大书案的后面,当作写字看书的椅子,或设在面窗对景的地方。这类大椅没有成对的,都是单独的陈设,可姑且称为床式椅。明《遵生八笺》说,“仙椅,默坐凝神运用,须要坐椅宽舒,可以盘足后靠”,“ 禅椅较之长椅,高大过半,惟水磨者为佳。……其制惟背上枕首横木阔厚,始有受用”。明代这些宽大的仙椅、禅椅,以及清代特有的鹿角椅,也都应属于床式椅一类。


2.交椅,主要是室外或厅堂中的临时陈设。它的特点是有轻巧的扶手,背板依照人的
脊背做出曲线,座面是丝绳编织的,颇为轻便舒适。明宣宗行乐图中,宣宗就坐这种交椅,其他行乐图中有交椅的也很多。宋张端义《贵耳集》里说,“凡宰执侍从皆有之,遂号太师样”。明代的交椅有花梨木制,錾花铜饰件的,有黑光漆边框的,背板浮雕云龙和五岳真形,花纹髹金罩漆,足柱及扶手皆加很夸张的云龙花牙子。这种椅子的尺寸大于一般交椅,即所谓金交椅。清代宫中习惯,凡出外狩猎游玩都携带大马扎,交椅只是放在卤簿中摆摆样子,所以没有什么变化。晚期从交椅演化出一种躺椅,也是两足相交靠背后仰,上有横枕,座面及背面都是丝绳或藤编成,只能摆在内室。


640.webp (3).jpg

> 麒麟纹交椅


3.灯挂式椅的出现,稍后于交椅,也是历史很久的椅式。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宋墓壁画、明清戏曲小说插图中,都有这种椅子。古典剧中使用的桌子,现在俗名“油桌”,
是八仙桌以前最通用的桌子,和灯挂式椅是一套家具,所以戏台上用的也是灯挂式椅。这种椅子背柱二根,中间为背板,上承两端挑出的桥形横梁,没有扶手,通体光素无雕饰,有的在背心雕一组简单图案。一般是楸木或枣木本色,也有朱漆和朱漆描金及硬木本色的。有些椅子虽然尺寸不大而式样夸张,在室内必须占据很大的面积,灯挂椅则不然,和一般几案都很容易配合,没有几案也不觉单调。故宫藏有一堂清初灯挂式椅,为湘妃竹制,黑光漆座面和背板,在背板上有描油花卉,是很特殊的。


640.webp (4).jpg

> 黄花梨矮灯挂椅


4.一统背式椅,和灯挂式差不多,只是背上横梁不挑出,多为普通木材所制,宫廷中的也有黑漆描金彩画等装饰。这种椅子宜于放在靠墙,靠隔扇,或靠栏杆罩等地方,两把椅子夹一方几,过去的长条形椅披,就是用于一统背及灯挂背椅子的。


5.圈椅,俗名罗圈椅,是从交椅发展来的,圈背连着扶手,背板微向后仰,上半部保存着交椅的形式,下半部和普通椅子一样,座面用丝绳或藤皮编织,也有硬心的,一般以硬木本色居多,背板中心有一组简单图案,通体无雕饰。明清两代的式样无大差别,惟明代两扶手端有在云头上雕花的,还有的背板上端突出圈外,向后微卷,是比较特殊的样子。这种椅子宜于在厅堂中方桌两边成对陈设,或夹较大的方几分两列陈设,或作八字形不靠墙陈设。圈椅造型朴素端庄,靠背和座面也很舒适,可作为制造新家具的参考。


640.webp (5).jpg

> 圈椅


此外还有轿椅,和圈椅的制作一样。惟座面离地很矮,是为了加上底盘,穿上轿杆,抬起来行走的,但也有摆在内室的。靠背后仰角度较大,座心软,可以单独放在床前或其他角落。


6.太师椅和床式椅的形式相似而尺寸较小,并且是成对的。椅背基本是三屏风式,有两扶手,椅面多为方形,也有抹角的。故宫所藏多数是清代制作,而精品多是康熙至乾隆时期的。乾隆年间所制尤精,取材包括紫檀、花梨、乌木、鹤鹕、红木、桦木、楠木、棕竹等等。有些式样特殊,花纹新颖,并向铜器、玉器、织绣等方面吸取材料,加以创造,使它适合于坐具的格局,花纹刀法圆熟,磨工光润。还有镶瓷、镶玉、镶珐琅和镶另一种木雕花以及黑漆描金等作法,都是乾隆年间的特色。这种椅子有和方桌成一份的,有和匡床、茶几成一堂的,式样花纹都彼此照应。以靠素墙衬托最佳,若靠装饰性很强的隔扇,即不大相宜。

640.webp (6).jpg

> 太师椅


7.官帽式椅,即一统背加上扶手。一般制作简单,通体光素,只背心有一小组图案。椅有木本色的,也有刷色罩油的。过去官署和住家常常是这样陈设:一张方桌,两把官帽式椅子,两条春凳共为一份。明代的官帽式椅,有的比较特殊,座面为龟背形,六足,两扶手作八字式,座面离地较矮,盘足垂足都很合适。明代木器上,起线打挖的技术特别见长,这种椅子通体起线,无其他花纹,造型非常协调。这种椅子设在案的两面相对,或作八字,宜于不依不靠。还有一种官帽式梳背椅,也是明代流行的,曾见于《天水冰山录》所载查抄严嵩家产的清单。官帽式梳背椅,从榫子做法上看,是清初制作,但仍保存了明代的样式。


640.webp (7).jpg

> 明式海南黄花梨南官帽椅


8.玫瑰式椅,一般椅子背最高处和扶手最低处相差很多,惟玫瑰式椅不然,它的椅背低于一般椅背,所以背靠着窗台时,不致高出窗台上,在架几案或条案前紧靠着设一份桌椅时,也以玫瑰式椅为最相当。明代玫瑰式椅多圆足,清代有方足而圆棱者,椅背和扶手为三朵祥云组成。


二凳子
1.板凳,一般为粗木本色,制作草率,也有楸木所制,加工较细的。榆木擦漆板凳,取材厚重,四足起线,座面下四周加装牙子,两端刻粗线条云纹或如意纹,牙子不仅为美观也有加固作用。板凳取携方便,最宜地窄人多处使用,但也有个一般的陈设格局,即把一张方桌、四张方凳、两条板凳摆在一起。


2.方凳,除了普通木材所制以外,还有用紫檀、花梨、鹩鹋、红木、楠木等高级木材制造的。座面尺寸不等,式样不一,最大的约有二尺见方,最小的约尺余。或一色木制,或大理石心,或台湾席衬板,硬心,或丝绳藤皮编织软心,四足及边框宽厚稳妥,夏日不施凳套尤其清凉宜人。明代硬木大方凳多半光素,棱角圆润平滑,或有边框四足略作竹节纹的。清乾隆年间所制则花样繁多,并有镶玉、镶珐琅、包镶文竹等装饰。


方凳和方几或方桌可以配合,在室内陈设中,次于椅子,譬如以北为上首,则方凳方桌的一份陈设,多在旁边或下方,或依窗而设。散置时,多分置隔扇两旁,或靠落地罩后炕两旁,或置屋角。


3.春凳,一般为粗木本色或刷色罩油。其精制者,明代有填漆云龙春凳;清代有黑光漆嵌螺钿春凳。因为形状如长几,所以不仅是坐具,还可在上面摆一两件陈设品。


640.webp (8).jpg

> 清早期棕藤·春凳


4.圆晃,是杌与墩相结合的形式。虽然也有粗木的,但并不普遍,主要还是比较精致的,四足多作弧形,也有平直的。乾隆年间所制圆凳,又有海棠式、梅花式、桃式、扇面式等。梅花式束腰镶竹丝,制作尤精。


5.绣墩,古代绘画中所见,大多是一个鼓形圆墩上覆以锦绣的袱子,“绣”当是指墩上所覆之物而言,里面构造如何不得而知。《遵生八笺》说:蒲激,以蒲草为之,高一尺二寸,四面编束细密,且甚坚实。内用木车坐板以柱托顶,久坐不坏。”明代绘画中的绣墩样式不一,有绣坏全部为绣袱所掩的,也有只盖住上半截的,略可窥得其精巧的构造。当时仍有蒲激,这可能是墩的原始形态,它和杌最初可能是草制木制、软硬座面的不同。《遵生八笺》又说:‘‘蒲墩止宜于冬月,三时当置藤墩如画上者,甚有雅趣。否则近日吴兴所制板面竹凳坚实可坐,又如八角水磨小凳、三角凳倶入清斋。”藤制器具不可能传到现在,故宫所藏明代紫檀绣墩,四周有黄杨木钱形雕饰,很像双股藤圈。这种仿藤的装饰,多少可以说明当时藤墩曾风行一时,清代也有同一形式的。此外如黑漆描金彩绘或雕漆、填漆以及各种木制、瓷制、珐琅制等花样形式,也都精美异常。


圆凳和绣墩在室内占的面积很小,宜设在小巧精致的房间,这类坐具四面都有装饰,最宜不依不靠,哪里需要就设在哪里。


大凡室内陈设,有如建筑格局,既要合乎生活需要,也要美观。家具的陈设虽没什么公式,但需审度其造型和室内环境进行布置,有主宾,有疏密,有高下,有对称不对称等等。古代家具的造型和陈设方法,给我们提供了很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