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建筑形象,是建在宫门或陵墓等建筑群前的左右对称的建筑物,两阙间空缺的地段为通向阙后建筑物的道路。其构造是中央无门扇,“阙”与“缺”相通,两阙之间为一通道,“阙然为道”,这也是其名称的由来。
阙出现于西周,在汉代普遍使用,汉代石阙简称汉阙,是汉代的一种塔楼状装饰性建筑,通常建于道路两旁,作为城市、宫殿、坛庙、官署、陵墓等入口的标志,以加强整个建筑群的隆重感,称为门阙。此外,在墓园入口处的神道两侧,也可设阙,称为墓阙。
因为在阙楼上可以观望,所以又称之为观。《尔雅·释宫》郭璞注:“孙炎曰:‘宫门双阙,旧章悬焉,使民观之,因谓之观。’”又因在阙上悬挂法典,所以称之为象魏。《周礼·天官·太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悬治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挟日而敛之。”
▲
神匠古建公司园区内的阙
汉阙一般有台基、阙身、屋顶三部分,有装饰、缭望等作用。阙的种类按其所在位置有:宫阙、坛庙阙、墓祠阙、城阙、国门阙等,分别立于王宫、大型坛庙、陵墓、城门和古时的国门等处。
位于帝王之居宫门前面,苏轼曾在诗中写道“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里的“宫阙”指的就是宫殿的意思。现在保存唯一的一处宫阙遗物就是北京明清故宫的午门,它的位置在皇宫正殿大门太和门之外,但它与早期两观形式不同了,已与午门相结合,构成为凹形的平面,把两观形式与门组合在一起。现在的午门又称五凤楼,但是在正门两旁的侧门上,还特意加上了阙左门和阙右门的名字,以保存原来宫阙的遗意。
▲
故宫午门宫阙
位于大型的坛庙大门左右,现存实物有著明的嵩山三阙,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嵩山之麓,即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公元二世纪初东汉时期所建。三阙均为石制,阙身上有汉代隶书题记和各种人物、车马、动植物、建筑物的雕刻,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
太室阙
是现存汉阙中保存得最多的类型。它们均位于陵墓之前,两相对称,中阙为道,为陵墓神道的入口大门。现存者均为石制,故能保存近二千年未毁。著名的陵墓阙有四川渠县冯焕阙、沈府君阙,绵阳平阳府君阙,梓桐李业阙以及山东嘉祥武氏祠阙,平邑皇圣卿阙等等十数处。
这些阙均为公元一、二世纪遗物,不仅是研究汉代建筑而且也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和书法、雕刻艺术的重要实物。
▲
冯焕阙
陵墓阙自汉唐以后也有所改变,已逐渐从一般墓道中消失。陕西西安附近汉唐陵墓的陵门前双阙尚有遗址可寻,尤以唐高宗武则天合葬墓神道前的双阙遗址最为显著,借双峰为阙址,气势更为雄伟。
古时候,常常在城门的两旁建立双阙,以为守望,称作城阙。《国风·郑风·子衿》上有“挑兮达兮,在城阙兮”的句子。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指的更是整个京城了。
只是一种想象,并无实物建筑。最近在辽宁绥中海边,发现了秦始皇行宫遗址前大海中的一对峙立礁石,俗称之为海门,可能秦始皇当时巡视海疆时,曾把它当作过国门阙。
汉阙群集中伫立,是巍巍大汉王朝的象征,也是地方豪族势力的标志,成为汉代文化辉耀千古的实物见证。这一座座雄伟的汉阙,不但凝固了这个时代的美,更将人们的记忆拉回到了那恢弘壮丽的岁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