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于会见丨从河洛到关中 在时空长河里“会见”大地

市场观察顶端新闻2023-03-28 16:10:44

1.jpg

“《白鹿原》在创作的时候,真的只是在描写‘白鹿原’吗?其实是通过这部作品给读者展现人性的光辉。”

3月22日,河南省艺术名家推介工程“会见大地——于会见作品展”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开幕,开展前在接受专访时,于会见谈到了黄土高原孕育的陕西当代作家陈忠实。

2.jpg

贯穿数十年的艺术创作,于会见在时空长河里尝试去“会见大地”。这片大地是他打小起再熟悉不过的家乡洛阳偃师,也是他口中的“一个艺术家的血脉之地”,他从未停止对这片血脉之地的体验和思考,如一颗麦子扎根黄土,然后向着天空生长,追寻与广袤世界对话的语言。

3.png

△开幕式

沿着母亲河溯流,于会见从河洛到关中“走亲访友”。豫陕两地有着相互交织的地域文化,都处在中华文明核心发祥地,画作里的黄土地陕西观众并不陌生,除去民俗风物的熟悉,其中折射的时代与个体体验,带给观众另一种共鸣,更能深刻感受“生活在同一片黄土之上”。

◆以悲悯的态度“会见”黄土地

“这片土地散发出一种史诗般的气质,这里既是我少年时期记忆中的最美乐土,也是我成年之后无限眷恋的精神家园,家乡的沟沟坎坎,古迹、遗址、田地、道路、桥梁、一草一木,已成为我视觉记忆的永恒风景,成为流淌在我艺术血脉中最深刻的印迹……”

展览通过一段于会见自述文字引入,观众跟随画作踏上他的故乡,视角如飞鸟神游,表现大地的苍茫感与英雄气质。这样的视觉形成,可以追溯到小时在老家偃师的生活,他常登上首阳山,南望嵩岳与洛水,视线一望无际。

4.jpg

△《飘绿》2014

于会见以悲悯的态度去观察这片大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曾建都于此,绵延千年的文明与厚重的黄土交融,商汤王、吕不韦、颜真卿等旷世俊杰的身影曾在此活跃,这里有过创造也有过战争,生生不息。

泡在历史故事中长大的于会见,本就对这片土地迷恋不已,而当步入青年时代,他的生命体验开始伴着改革开放整个进程,亲眼目睹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大地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观察这种巨变如何影响人们的情绪和生活方式,艺术观念也日新月异地迸发。

“我觉得这块大地既有表情,又有思想,还有故事可讲。”青绿草木被烟尘熏染,黄土大地满目疮痍,于会见陷入对人与大地命运的思考,开始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表达自己的忧虑和反思。他用画笔挂起一串串吊瓶,为大地输液;化身愤怒的大鸟,义无反顾地撞向高耸的烟囱。

5.jpg

△《俯瞰大地》2014

“会见”二字,似乎在表达着一种平等的交流。艺术家如何与无声的大地对话?于会见将自己化身一只只夸张如鹏的大鸟,借助鸟的情绪来表达艺术家俯瞰、凝视大地,关注脚下这片土地的命运和变迁。鸟又是大地远古的见证,曾是先民的精神图腾,它能够飞得高、看得远,代表着人类视野之外的未知,有着极强的象征意义。

“尽管大地之‘皮’已变得满目疮痍,人们却依旧忙碌着,我曾为此忧虑,然而大地以其强大韧劲和无限活力,最终将一切变为皮下的历史……”于会见笔下的大地,色调从深沉转向明快,斑斓多彩,生机绽放,表达出艺术家对现实新变化的真诚反应。

6.jpg

△《早春》2016

◆做不被定义的“灰色乌托邦”

于会见不止一次提到自己的创作原点:艺术是思想的表达,艺术家必须冷眼看世界。

回望十多年前,创作《为大地输液》等作品时,融入的是他对于高速发展中环境的忧虑,但当时身边有朋友不解,“黑黢黢的让人压抑难受”,如今当时光迈入这头再回首,却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感叹“看懂了”。

7.jpg

△《为大地输液》2012

“面对这块大地,艺术家有责任有担当地去思考,需要超越当下来看待这些问题。”在于会见看来,艺术家需要面对时代的体验,而不是时下的追热逐利。如果只是聚焦一景一物,在与世界对话时,会有“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因为没有对话性,艺术家需要与同代人对话”。

近年来,河南省美术馆在整理收藏20世纪版画作品,其中就有一批艺术家在抗战期间,运用版画形式投入到革命中去,激励人们为家国奋战。于会见从中深刻感受到波澜壮阔的历史变革中间,穿透时光的艺术力量。

8.jpg

△《英雄诞生》2008

展览中有一幅作品《英雄诞生》,崖壁上一群苍老的鸟,围观着一只新生的鸟破壳而出。于会见回忆,当时的创作背景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象征着中国新生力量的横空出世。”

观展最后,还能看到一部分水墨作品。这些是于会见到河南省美术馆工作之后创作的,由于工作繁多,没有完整时间做大型创作,他开始借助快捷的方式让自己在绘画在另一种形式上探索,不拘泥考虑太多技法,更多是思想的表达。

9.jpg

△《家乡》之二,纸本水墨,2022年

就如同在最初选择绘画表现形式时,于会见没有选择所谓的抽象、当代等等,既不是传统语言,也不是当代语言,他所想的仅仅是画自己视觉中的风景,画他想象中的大地,通过“时代之中的自觉选择”,形成了游走于“中间地带”的风格,被加拿大艺术家称之为“灰色乌托邦”。

◆大浪淘沙后留下来的是思想

这次西安的展览,并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装置设计,呈现的更多是一种“回归”。

“现在很多展览的形式都产生了变化,具有了非常鲜明的表演性,希望这次展览给人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以一种很平和的态度来呈现这些作品。”于会见想用普通、纯粹的方式来表达中原大地的魅力,以“走亲访友”的状态与观众交流,并借此机会去感受黄土画派刘文西等陕西艺术家身上扎根人民的情怀。

10.jpg

△《韵》2020年

当代艺术发展中,后殖民主义色彩依然存在。于会见曾在主持一场当代艺术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时,分享过自己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思考:“深扎中华民族的沃土,汲取世界优秀民族的艺术,两者结合,才能成为一个艺术家的思考、判断和创造,我们在介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不能淹没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性。”

于会见回想起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求学时,正逢西方的文学、音乐、艺术潮流般涌来,社会对传统文化认知日渐变得薄弱,但他清晰地记得传统文化的课程是必修课,老师们一再叮嘱大家系统学习传统水墨技法。

11.jpg

来源:顶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