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论的妙处当然不只是学术,因为,仅仅就学术而谈相当寡味。将作品放置到环境中,还原到不被理解的状态,逐渐通过局外人角色去认知艺术家的作品,并在作品众找到真正的精气神,恐怕才能算得上真正的艺术评论。
而现在市面上流行的艺术评论,大多是同行业的互捧臭脚,互相吹嘘,这在艺术圈很常见。说好听点叫互相帮衬,说不好听点叫在小圈子里坐井观天,互相夸奖互相挠痒。因此,独立评论才显得尤其重要。独立评论不依附圈子说话,靠的是评论家对艺术作品的再解读,哪怕是误读也比吹捧强。这样的状态,其实挺象陈志民这组名为《混沌》的布面油画。
何为混沌?
中国最早的神话《山海经》说混沌是上古怪兽,懂歌舞,一开始就是艺术的本来面貌。关于其,传说没有面目,倏和忽这两人为了报答其,为其开了七窍,结果混沌就死了。
当然,混沌这事物,在异域的传播则更象是虚无的状态,从时间上来呈现的。
天地从混沌出,这大约是共性,世界上各类文明回归到最初,都是相同的。
混沌是不可开窍的,一开窍就变成普通事物。如同艺术,真正的艺术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只能是百人百般感受。
艺术就是怪兽,一头生猛的闯入视线的怪兽,用色彩、构图、以及围绕美形成的怪兽,而艺术家则是创造这头怪兽的人。这头怪兽一旦生成,艺术家就没办法重新定义,这或许就是艺术的魅力。
混沌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状态。
作为一种状态,时间和空间是支撑状态存在的基本条件。
有形的介质如何演变成无形的状态,无形的状态如何通过有形的介质呈现出可以触摸和感知的作品,是每个艺术家必修的功课。陈志民没有试图去解释混沌的状态,而是通过描摹自然界的流水、闲云以及脑海里所存在的山岚雾气,去寻找混沌的藏身之所。
这是艺术家的精明之处,也是艺术之所以是艺术,所应该达到的高度。
每个人都是感情动物。
是感情动物就免不了红尘缠绕,更无法摆脱尘缘俗务。只有深入红尘的人,才能够真正体会到红尘中万事万物对立统一,和谐矛盾共存的境界。然后,以平静心入红尘,看混沌背后隐藏的真相。
中国人讲究藏,大白话听着说着舒坦,但是一咂摸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混沌是我们每个人的日常,但是你在陈志民的画中看不到噪杂,有的只是流动的云,激越的水,浪荡的气,迷漫的雾。整个作品有股潮湿的,氤氲之气激荡,润而不涩,畅而不滞。
那么,我们欣赏艺术作品,应该去欣赏什么?简单说是发现美,欣赏美,认可美的过程。但何处为美,何处可以当得起美?在当前艺术圈求怪求丑的时代,静心去揣摩自己的内心,感悟人与宇宙相处之道的人不多,艺术作品也少见。而陈志民的这组作品,应该说是美的,是可以被感知的,是一组难得的观照内心的作品。
艺术家以创作的艺术作品,我以为首先要讲精气神,其次才是技法,最后才是艺术的指向性,也就是时代性。有了精气神,有了好技法,与时代合拍,这样的作品都是美的。
美是有建设性的,破坏而不建设,等于艺术家还在混沌状态而不自知。破坏而建设,则无论混沌是云、雾、气,还是其他形式,都能在大道归一的状态下,达到崭新的层面。
陈志民的这组《混沌》其实讲的就是哲学上的道,通过布面油画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世界起源于混沌,而混沌却是有秩序的。这种秩序,从来不是你眼前所看到的,而规律和常识。
在我们这个时代,往往被忽视的就是规律和常识。
每个人都走的那么匆忙,或许并没忘记为什么出发,却被周边所包围吞噬,变成秩序的一部分。而这部分,往往会另我们陷入庸常的生活而不自知。
混沌是预言性的,绘画语言不讲故事,只讲时代进程中寓言一样的日常。我们所在的日常,其实就是混沌的一部分。
|